2025年10月17日,在蕪湖由奇瑞開陽實驗室舉辦的“開陽全球星火創新大賽”結果重磅揭曉。本次大賽設置展品走評賽道和揭榜掛帥賽道雙賽道并行開展,精準打通“科研院所尋企業實現工程化”與“企業找研發團隊解決技術需求”的雙向通道,讓創新與產業真正同頻共振。大賽評委會由院士、學術泰斗、產業鏈專家等組成,通過現場走評方式、同臺競演等進行評獎。奇瑞開陽實驗室作為面向全生態鏈的研發試驗體系,此次大賽成功舉辦,標志著奇瑞開陽實驗室從“實驗室到產業化‘無人區’探索”取得了實質性成果。

兩場創新盛會 凝聚全球創新力量
市政府副秘書長劉勇受邀參與活動并在致辭中強調,蕪湖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市,正將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為首位產業,全力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。他指出,開陽實驗室是蕪湖推動“產業+科創”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,肩負突破“卡脖子”技術、構建“科學—技術—產業”生態綠洲的使命。市政府將以“頂格支持、頂配資源、頂流服務”為實驗室建設保駕護航,共同打造更高能級的汽車創新中心。

奇瑞集團副總裁張國忠在發言中表示,開陽實驗室以“無固定員工、無封閉空間、無國界合作”的三無模式打破傳統研發邊界,構建了“人人可參與、處處是實驗室”的開放式創新生態。他強調,大賽不僅是創新與產業的深度交融,更是奇瑞踐行“技術立企”戰略、搭建從技術到產品完整轉化路徑的關鍵舉措。未來,開陽實驗室也將推動更多創新者的“腦洞”落地生根,推動整個中國汽車產業行業向更高端、更智能、更低碳的方向邁進。

作為科技創新領域的重磅賽事,本次大賽聚焦智能化、新材料、智慧能源等20多個技術領域,展現了當前科技發展的最新前沿方向。
活動現場首先頒發了“星火獎”。該獎項授予了十項從以往“星火項目”中脫穎而出的標桿成果,以表彰其展現出的技術突破性與產業價值。這些項目與浙江大學、上海交通大學、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合作開發,技術水平在相關技術領域目前均處于第一梯隊。

在展品走評賽道,共吸引了100余所高校參與,累計征集240余件展品,通過專家技術委員會評審,最終有31件展品進入現場走評階段。經過現場評選,“最佳星火提案獎”則由來自清華大學、南開大學、北京理工大學、合肥工業大學等20個高校研發團隊獲得。


在揭榜掛帥賽道,由奇瑞內部智能顯示實驗室、信息安全實驗室等9部門發布的10項核心課題成為此次大賽各高校團隊競相角逐的焦點,每個課題均有兩家國內頂尖高校團隊現場同臺PK,最終經過專家現場評分,浙江大學、復旦大學、南開大學、香港理工大學、山東大學等10支高校團隊成功揭榜,被授予“揭榜掛帥責任狀”。

通過此次比賽,涌現出一大批行業領先的技術,從材料改進到智能控制,從電池技術提升到系統整體優化,每一項成果都為相關技術領域樹立了新標桿、新解法。這些科研成果,一方面展現了高校強大的科研實力,同時也為汽車產業的技術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,推動汽車產業在技術變革中不斷進步,朝著更高水平、更有競爭力的方向邁進。

奇瑞跨界全球聚力 以平臺之力扛穩產業創新之責
奇瑞深信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,并將這一理念融入技術創新實踐。由奇瑞打造的面向全生態鏈、全產業鏈的開放式創新平臺—奇瑞開陽實驗室,始終以開放姿態鏈接全球創新力量。目前,在奇瑞內部,300多個“瑤光實驗室”持續深耕,聚焦500多項重大課題攻堅克難。在外部,奇瑞開陽實驗室則以“小步立項、滾動牽手、多頭輸出、沿途下蛋”的靈活機制,打通了科技轉化的“最后一厘米”。目前,通過“星火創新計劃”,奇瑞開陽實驗室已與全球60多所頂尖高校達成合作,聚焦新材料、智能顯示、信息感知、智能底盤、智能顯示等20+技術方向從0到1的原始創新,目前已經發掘前沿課題4000多項,其中每一個課題,都是創新與產業碰撞的珍貴火花。
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曾言:“開陽實驗室不是技術的孤島,而是全球創新者的連接器。”通過本次大賽可以看到,作為“連接器”,奇瑞開陽實驗室讓創新者與汽車產業實現了雙向奔赴。它讓創新者有舞臺,讓產業有突破。對創新者,奇瑞開陽實驗室給了“腦洞落地的底氣”,為青年科研者提供了“從技術到產品”的完整路徑。對汽車產業,奇瑞找到了“升級的鑰匙”,通過大賽建立全球高校創新資源庫,為下一代汽車技術儲備了人才與技術,推動整個行業向“更高端、更智能、更低碳”邁進。這種雙向的良性互動,不僅為創新者開辟了廣闊的成長空間,也為汽車產業的長遠發展筑牢了根基,更為整個行業的創新生態注入了蓬勃生機與活力,推動著汽車產業在變革的時代浪潮中不斷邁向新的高度。
從實驗室的“技術星火”到產業化的“燎原之勢”,奇瑞開陽實驗室以賽事為紐帶,重構了全球汽車技術創新生態。未來,開陽實驗室將繼續以“聚星火”之勢,搭起創新與產業的橋梁,讓更多“腦洞”落地生根,讓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之路,越走越寬。
免責聲明:市場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此文僅供參考,不作買賣依據。
關鍵詞:
版權與免責聲明:
1 本網注明“來源:×××”(非商業周刊網)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
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4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