穩定幣錢潮涌來,全球各地市場隨之而動。
中國香港特區《穩定幣條例》已生效,這種價值相對穩定的數字貨幣納入當地監管框架中:發行法幣穩定幣的業務,成為了一項須取得牌照、受監管的活動。
截至2025年9月11日,據香港金融管理局官網,尚未出現合規持牌的穩定幣發行人。據香港金管局消息,發牌將是個持續進行的過程,機構如果認為已準備充分,應于9月30日前提交相關申請。
美國、新加坡等地,合規穩定幣亦在探路中。
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、香港金融管理局CBDC(央行數字貨幣)專家組成員游楊正在關注穩定幣上述進展。8月24日,港大經管學院深圳校區“灣區未來沙龍”系列品牌活動第四期,游楊教授以“穩定幣錢潮:合規與創新”為主題進行分享。

圖/游楊教授
“一旦套在傳統的金融監管框架里,其實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殼,把穩定幣、Web3以及很多鏈上的業務裝進去。”在游楊教授看來,監管是一個全球協作的課題。
游楊教授同時是香港促進Web3發展專責小組生態系統及基建分組委員會成員,并帶領港大經管學院深圳校區區塊鏈與智能合約實驗室;研究領域涵蓋加密貨幣與智能合約、去中心化金融、發展經濟學,研究成果發表于《經濟研究評論》《金融經濟學雜志》等。
Q幣是穩定幣嗎?
穩定幣,“幣如其名”,與比特幣等價格波動如過山車般的傳統加密貨幣不同,幣值相對穩定。它通過與現實世界中的穩定資產掛鉤,來實現幣值穩定的目標,資產目前主要集中在法定貨幣上。
憑借著價值穩定、效率高、成本低等特性,穩定幣逐漸在跨境支付等領域落地,應用前景也獲得全球主要經濟體持續關注。
目前,在內地唯一可以使用并且合法交易的穩定幣,就是中國人民銀行的數字人民幣。
穩定幣并非新鮮事物。
騰訊2002年就在騰訊生態中發行了Q幣,Q幣的價值與在岸人民幣實行1:1錨定,充值1元即為1個Q幣。Q幣通過綁定QQ會員、騰訊游戲等騰訊系應用,成為其體系內的唯一支付方式。
“Q幣相當于最早的人民幣穩定幣。”Q幣允許用戶充值,在騰訊系應用中,也可以做到自由轉移與支付,在游楊教授看來,正是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當時互聯網支付不完善、用戶缺乏在線支付渠道的問題。
更進一步,Q幣還能夠用來購買線下物品,甚至發放工資;同時,網吧開始普遍提供Q幣充值以及兌換人民幣的服務,逐漸形成了Q幣提現人民幣的產業邏輯。
直到2007年,騰訊的“人民幣穩定幣”發展史結束。2007年2月15日,多部門聯合印發《關于進一步加強網吧及網絡游戲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其中提到,中國人民銀行要加強對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貨幣的規范和管理,防范虛擬貨幣沖擊現實經濟金融秩序。
具體而言,要嚴格區分虛擬交易和電子商務的實物交易;消費者如需將虛擬貨幣贖回為法定貨幣,其金額不得超過原購買金額;嚴禁倒賣虛擬貨幣。由此,實質上阻止了Q幣與人民幣的兌換。
“本質是科技公司做了銀行轉賬的事。”游楊教授認為,如今穩定幣的“創新”,一點也不新,Q幣與穩定幣最主要的區別就在于Q幣沒有上鏈。上鏈后,正如現在的穩定幣,全球流通、匿名開戶并持有,它的數據庫服務器以及所有的節點驗證是全球化的。
8月27日,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《多維度審視穩定幣》一文中指出,穩定幣支付業務在KYC(know-your-customer)和合規性方面尚有明顯缺陷。在其看來,目前央行的擔憂至少有兩點:一是“濫發貨幣”,即發行方在缺乏真實100%準備金的情況下發行穩定幣,也就是超發;二是出現高杠桿放大,即發行后的運轉會產生貨幣派生的乘數放大效應。
穩定幣話題于今年逐漸引發公眾關注與討論,原因之一就是全球各經濟體監管及合規策略正在進行多樣性探索。目前,全球尚未形成合作或協調機制,也未達成共識。
“每當新的技術出現,不可避免地會對傳統監管提出挑戰。”游楊教授分析,例如穩定幣USDT、USDC,發行是完全中心化的,但轉賬和交易是去中心化的,很多核心的應用發展很快,就會演變為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結合。對全球的監管者而言,動態地理解區塊鏈上在做什么,是個很痛苦的過程,監管負擔隨之大幅上升,因此需要良性的制度設計。
穩定幣合規探路
美國、新加坡、香港特區、歐盟、中東地區等地,正在推進穩定幣的布局與合規。
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前述文章中指出,有些關于傳統跨境支付系統在技術上“非常昂貴”的說法可能是夸大的——較多的成本因素不是技術性的,而是涉及到外匯管制,其背后關聯著國際收支平衡、匯率、貨幣主權等諸多制度問題。穩定幣介入跨境支付的吸引力,并非想象中那么大。
“監管實際上是在跟進這些業務——已經大量存在的、處于非合規地帶的業務,需要系統性的理解和思考,把它從非合規向合規轉變。”游楊教授認為,一旦套在傳統的金融監管框架里,其實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殼,把穩定幣、Web3以及很多鏈上的業務裝進去。
7月29日,香港金管局官網發布了穩定幣發行人發牌制度文件,并在新聞稿中稱,鼓勵有意愿申請機構于8月31日或之前聯系監管,了解監管期望并適當獲得反饋。發牌將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,已準備充分并希望盡早獲得考慮的機構,應于9月30日或之前提交申請。
據中信證券研究部,“整體推進節奏略慢于我們預期,反映了金管局審慎穩健的監管態度,我們預期明年初首批穩定幣發行人牌照有望落地”。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此前發文,穩定幣發行人須有實實在在的應用場景,須具備充分配套、關鍵的能力和經驗。預計在初階段只會批出數個牌照。
在游楊教授看來,區塊鏈是權力和生產關系的重塑,穩定幣作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加密數字貨幣,遵循同一套邏輯。
“穩定幣涉及一個核心問題是,到底只是金融機構可以參與,還是非金融機構也可以參與?”游楊教授表示,區塊鏈技術的應用,為全球合規和資本流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——很難回避,是一種合規與非合規競爭的敘事。
同時,亦有監管思路提及,要防止區塊鏈技術的金融脫媒,意即新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的金融系統是一種沖擊。
目前,全球主要經濟體更多的是從既有的證券法、金融法角度考慮監管,而不是從技術、功能的角度。游楊教授認為,合規穩定幣的發展,會伴隨著商業場景落地與監管合規要求的動態博弈,在不斷的溝通調整之后,最終達成一種新的有限度的“監管寬松”狀態,合規穩定幣發展之路尚需時日。
區塊鏈與黃金的共同點:去中心化
9月5日,據《金融時報》,穩定幣發行商泰達(Tether)已經與整個黃金產業鏈的潛在標的就相關投資展開了討論,范圍涵蓋采礦、提煉、交易和特許權收入公司。
這家頭部穩定幣USDT的發行商,投資方向瞄向了黃金產業鏈。
黃金作為實物價值儲存手段,已有數千年歷史,而比特幣自2009年才作為數字工具出現。不過,穩定幣行業高管對黃金的喜愛似乎日益加深。
泰達首席執行官Paolo Ardoino將黃金比作“天然比特幣”。“我知道人們認為比特幣是’數字黃金’,”他在今年5月的一次演講中說,“我更喜歡用比特幣來思考——我認為黃金是我們自然的源泉。”
黃金與區塊鏈有共通之處。
區塊鏈應用的實例,比特幣,全球流通、去中心化,任何人可挖掘、買賣或使用,交易記錄公開透明。截至9月9日,一枚比特幣價格超過11萬美元。
比特幣的價格并非錨定在特定資產上。在游楊教授看來,持有比特幣多、時間久、流動慢的一方,對比特幣價格更有支撐力。
類似的,黃金的價格也是在動態博弈中形成的,各國央行以黃金作為底層儲備,有央行的共識。
“黃金與區塊鏈的邏輯相似,本質上都是去中心化的。”游楊教授說,正如沒有人能說清全球比特幣的持有與分布情況,黃金亦如此,二者的價格共識機制是一致的。而且,二者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被賦予抗通脹的意義,穩定且耐久。

借助區塊鏈技術,黃金市場正在迎來數字化變革。
9月初,世界黃金協會(WGC)宣布,計劃于2026年初在倫敦試行黃金權益池(PGI),該計劃將允許黃金實現分散所有權和實時結算,即“數字黃金”。與加密貨幣不同,數字黃金與實體市場緊密相連,每個PGI單位代表存儲在金庫中的特定重量的黃金,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確保可追溯性。
穩定幣流通量越來越大|觀眾問答
游楊教授的分享啟發了觀眾的思考,在問答環節,來自RWA、券商、投資機構、互聯網大廠等多名觀眾,圍繞出海貿易、穩定幣性質等話題進行了提問與深入探討。
“我們看到穩定幣在鏈上的清算量已經越來越大。”游楊教授說,當下無法避免的事實是,部分企業已選擇無監管環境開展金融業務,再通過區塊鏈、代幣、錢包,向全球區塊鏈公鏈用戶提供服務。傳統金融系統需要依托實體,如銀行柜臺、手機APP、中心化服務器等方可開展,但是區塊鏈技術的出現,令金融交易首次得以在去中心化的環境中發生。
國際清算銀行(BIS)也在今年7月表示,穩定幣的迅速擴張,正在給各國金融監管部門帶來新的政策挑戰,并指出,穩定幣的流通量越來越大,和傳統金融體系的結合也越來越深,但由于其無國界且具有偽匿名性質等特點,因此需要更嚴格的監管審查。
合規金融系統,首次需要與非合規金融體系競爭——區塊鏈技術使得去中心化系統無法被取締,而全球的監管尚未適應這種挑戰。穩定幣的合規與創新仍在探路中。
免責聲明:市場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此文僅供參考,不作買賣依據。
關鍵詞:
版權與免責聲明:
1 本網注明“來源:×××”(非商業周刊網)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
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4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