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段時間,一則“杭州高新區(濱江)出讓了三塊工業用地(杭政工出[2023]4-6號地塊),其中的6號地塊由謙尋(杭州)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競得”的消息,在媒體端及社交平臺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。
然而,這事傳著傳著,就走樣了:因謙尋實控人是曾經頭部主播薇婭的丈夫,由此很多自媒體開始以此大作文章,紛紛將事件重點從“謙尋買地”轉向“薇婭買地”,炮制流量話題。
(資料圖)
隨著事件在網上不斷發酵,這些自媒體幾乎都獲得了極強的曝光度,相關文章也在一直被大量閱讀和轉載,并引發新的自媒體投身到這場“話題制造風波”當中,循環往復。
事情正在其變化。
筆者不得不指出,這是典型的影射與拉踩式新聞“創作”。
為了流量罔顧事實,很難不讓人猜測這是某些自媒體的有意為之,畢竟“謙尋買地”與“薇婭買地”有著天壤之別。
前者是企業行為,借用謙尋方面對此的回應即是:“經過多年發展,謙尋的業務已經有了長足進步,目前所在產業園,逐漸無法滿足公司業務需求。謙尋擬在該地塊建設新零售電商直播產業基地,希望借助基地,謙尋可以從全產業鏈角度,更多地賦能上下游企業。”
這本是推動直播生態產業化發展的好事,可一旦“謙尋買地”被貼上了“薇婭”的標簽,企業行為就改頭換面成了個人行為,從而成了博人眼球,吸引流量的工具。此時,人們不再關心謙尋這個企業如何,也不去關注直播的未來發展,而是對薇婭個人產生凝視、關注、質疑甚至指責。
這當然是部分自媒體最希望看見的局面,謙尋、薇婭也顯然并不是第一個受害者。秉持著即使扭曲事實也要“唯流量論”的態度,自媒體已經用同樣的手段對很多企業發起了“進攻”。
長城汽車、吉利汽車,紛紛中槍,就連在2022年交出上市12年來最佳成績單的比亞迪也未曾幸免。因為品牌受眾廣,名氣大,在自媒體眼中就成了最好的“肥羊”,造謠、抹黑、污名化......是很多自媒體信手拈來的工具,為此,比亞迪不得不成立專業團隊進行自保。
2021年12月28日,比亞迪網絡舉報中心官方賬號宣布,征集有關對比亞迪進行黑公關操作的線索及證據,經比亞迪查證屬實并得到相關司法機關認可的,將依據價值獎勵5萬至100萬元人民幣,并對提供者的個人信息嚴格保密。2022年6月1日比亞迪網絡舉報中心宣布將舉報獎勵金額提升到5萬至500萬元人民幣,為期一年。
此外,長城汽車、吉利汽車等知名車企也上線了網絡舉報中心,用高額獎勵加強對網絡謠言的治理。
同樣作為自媒體圍剿的重災區,直播電商因其個人IP耀眼,其企業面臨的困境要比汽車行業更為嚴峻。
在薇婭之前,羅永浩也被推到輿論風暴的中心。今年2月,“交個朋友”的合作公司陷入裁員風波,但通過自媒體報道,事件的焦點開始脫離負有直接責任的相關管理團隊,而是指向名氣更大、粉絲更多的羅永浩。雖然羅永浩早在前一年就退出了公司管理層,但面臨洶涌的輿情,他不得不出面道歉。
最終,隨著事件的解決,對羅永浩的質疑也慢慢平息,但這場風波已經對“交個朋友”和羅永浩本人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影響。一路走來,只有自媒體收割到了流量與利益,狡黠地笑到最后。
新聞需要遵循事實,自媒體也應堅守底線,在做任何報道時都不能只關注流量密碼,妄圖通過移花接木的手段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。尤其是這類嚴肅的新聞事件,不應該成為自媒體模糊事件焦點,煽動大眾情緒的賺錢利器。
正如《極目新聞》評論員文章《薇婭2200萬拿地,合法經營起高樓就無可厚非》所說:“薇婭也好,‘瘋狂小楊哥’也好,其他主播也好,只要是合法經營起的高樓,就是直播經濟中的一道好風景。”
3月份,網信辦發布《關于開展“清朗從嚴整治‘自媒體’亂象專項行動的通知”》,開展為期兩個月的專項行動。《通知》指出,某些自媒體信息內容失真,運營行為失度,違規盈利行為必須得到遏制。
所謂“信心比金貴”,進入2023年,恢復經濟發展重新成為社會主題,企業實體與企業家都需要恢復信心。從“謙尋買地”轉向“薇婭買地”的風向看,網信辦可謂高瞻遠矚,《通知》可謂意義深遠。
- 往期爆款 -
關鍵詞:
版權與免責聲明:
1 本網注明“來源:×××”(非商業周刊網)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
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4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