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在線記者 燕巧
四川億畝耕地,近八成在丘陵山區(qū)。
如果把這個數據細化的話,全省有5000余萬畝坡度大于6°的“坡耕地”。坡耕地平整度差,易跑水、跑土、跑肥,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。
(相關資料圖)
坡耕地。省農科院供圖
瞄準坡耕地產能提升,四川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。今年3月,兩個好消息振奮人心:“四川坡耕地質量提升關鍵技術創(chuàng)建與應用”項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,與此同時“川渝瘠薄坡耕地土壤多源增碳消障產品與技術”項目在成都啟動。
“意味著我們坡耕地研究3.0版成果獲肯定,也正式開啟四川坡耕地質效提升的4.0研究工作。”在省農科院農業(yè)資源與環(huán)境研究所研究員劉定輝眼里,四川坡耕地產能提升研究工作經歷了四階段探索,不斷夯實天府糧倉“耕”基,實現坡耕地產能大幅度提升。
四川坡耕地質效提升的科研工作還在路上。
過去
改形,“坡改梯”將坡地變?yōu)槠降?/strong>
四川是全國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省份之一。提高坡耕地生產力首先要保水土,減少水土流失。
“主要是坡改梯。”劉定輝介紹,上世紀50年代后,減少水土流失的主要辦法是實施“坡改梯”工程,努力將跑水、跑土、跑肥的“三跑田”變?yōu)楸K⒈M痢⒈7实?ldquo;三保田”。而后的20多年時間里,四川共改造坡耕地1100萬畝,其中將坡土改梯土梯田的有817萬畝。
但單純的“坡改梯”解決不了干旱問題。“只把地變平了,沒有水,農業(yè)產量并沒有提高。”劉定輝說,坡改梯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勞動力,水土保持效益不明顯,甚至減少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。
如果說“坡改梯”是坡耕地質效提升的1.0版,那么坡面水系治理就是坡耕地質效提升的2.0版。
上世紀80年代起,四川以坡改梯、建設基本農田為突破口,配套獨具四川特色的坡面水系工程,根據坡耕地地形和集雨面積,建“三溝”:截流溝、邊背溝、排洪溝,以及“三池”:蓄水池、積肥池、沉沙池,包括山坪塘等微小型水利工程,努力做到能排能灌,水不亂流,農業(yè)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。
“但坡改梯和坡面水系治理都在就土改土。”劉定輝介紹,坡耕地質效提升不僅是改土,關鍵結果是提高糧食產量,這與農技、農藝等有緊密的關系。
現在
改技,改變耕作模式實現坡耕地增產
今年3月,“四川坡耕地質量提升關鍵技術創(chuàng)建與應用”項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。項目牽頭人四川農業(yè)大學資源學院教授鄭子成介紹,在坡耕地退化機理研究、質量提升關鍵技術創(chuàng)建、種植模式構建及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,不僅減少了耕層土壤流失,也增加了坡耕地糧食產量。
項目明確了耕作方式和耕作機具的土壤侵蝕效應。“以耕種方式為例,四川農戶在坡耕地習慣順坡種植,但這一耕作方式會加劇水土流失,如果改為橫坡壟作可以解決很多問題。”鄭子成說。
為了減少水土流失,項目改順坡壟作為橫坡壟作,可以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,保持土壤養(yǎng)分,增加糧食產量。
橫坡壟作的耕作方式在逐步推廣開來。中江縣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山區(qū),丘陵耕地面積占全縣70%以上。2006年開始,省農科院開始在德陽中江倉山鎮(zhèn)進行耕地質效提升試驗。“經過我們10余年的不斷試驗推廣,現在倉山鎮(zhèn)大部分農戶都采用橫坡壟作。”劉定輝說。
為了更好地推廣耕作方式,項目還發(fā)明了坡耕地水土保持與耕層調控的旋耕刀具,提出了旋耕刀具適配參數和耕作深度。“改進的旋耕機與傳統(tǒng)耕作刀具相比,耕作適宜深度為10厘米左右時,耕作侵蝕速率可以降低33%,耕層土壤流失年均可以減少0.36—1.08cm。”鄭子成說。
坡耕地不僅關系著農業(yè)生產還關系著生態(tài)。根據坡耕地不同坡度,項目分類構建不同模式。
比如,在中高坡度則發(fā)展經濟植物籬技術。“即在田埂上種植花椒、黃花等根系發(fā)達的經濟作物,既攔截降雨減少水土流失,保護生態(tài)的同時還可以增加經濟效益。”劉定輝介紹,20世紀初,省農科院研發(fā)出經濟植物籬技術,而后一直被農業(yè)農村部重點推廣,在西南山區(qū)得到了廣泛應用。
馬邊縣榮丁鎮(zhèn)光榮村坡耕地。祝偉 攝
未來
增碳,實現坡耕地增水增肥增效
“雨潤大地。”5月22日,劉定輝前往綿陽的路上,下了一場雨。他感慨,“坡耕地質效提升研究做了這么多年,但靠天吃飯的根本還是沒有改變。”
幾代科研人員不斷努力,但四川坡耕地農業(yè)產量還是存在不高不穩(wěn)的現狀,質效提升還能怎么做?
3月18日,“川渝瘠薄坡耕地土壤多源增碳消障產品與技術”項目在成都啟動,由省農科院、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農業(yè)環(huán)境與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研究所共計10家單位120余名人員參與合作。
“項目正式開啟坡耕地研究4.0版的篇章。”劉定輝介紹,土壤就像一個水庫,有機質就像水庫的堤壩,有機質含量高才能保水、保肥,促進農作物生長。目前,全省80%左右的坡耕地有機質含量不到1%,項目將通過增碳,也就是增加有機質的方式實現坡耕地“增碳固碳、靶向消障、作物增產、品質提升、效益提高”五大目標。
此前川渝坡耕地大多依賴增施有機肥等措施培肥地力,成本高,效果也不顯著。
項目設立了靶向碳基材料研發(fā)、靶向消障產品創(chuàng)制、典型區(qū)靶向消障綠色生產技術模式構建與應用等5個課題,歷時3年,“多源”運用傳統(tǒng)的豬糞、雞糞、牛糞、中藥渣以及研發(fā)竹纖維等新材料,增加土壤有機質,消除土壤貧瘠的“老大難”障礙。
“現在坡耕地還面臨無人種地的問題,必須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,提高宜機化率。”劉定輝認為,四川要實現糧食增產,增長空間就在坡耕地,而高標準農田改造是實現坡耕地質效提升的“牛鼻子”。
截至2022年,四川已累計建成5400余萬畝高標準農田。“坡耕地變?yōu)楦邩藴兽r田,糧食增產才有空間。”劉定輝說,針對坡耕地產能提升,將以國家重大項目為依托,培養(yǎng)一支從事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的年輕人才隊伍,開啟坡耕地產能提升的新篇章。
關鍵詞:
版權與免責聲明:
1 本網注明“來源:×××”(非商業(yè)周刊網)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(fā)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
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4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